全球快播:專訪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董事總經理William McGoldrick:亞太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對全球十分重要
2023-07-05 16:58:1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舒曉婷天津報道
(資料圖)
“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重要引擎,是邁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對于全球十分重要。”近日,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亞太區董事總經理William McGoldrick 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為應對氣候挑戰、保護生物多樣性,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亞太地區與合作伙伴共同開展了諸多項目。其中,該協會1998年開始在中國開展項目,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進行了森林碳匯項目、滇金絲猴棲息地植被恢復項目、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項目等一系列實踐。
農業生產是受氣候變化沖擊同時也對環境產生直接影響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大自然保護協會積極探索并推廣基于自然的再生農業(RegenerativeAgriculture)生產模式,旨在通過保護性耕作、輪作、覆蓋作物等方式,保護土壤健康,恢復退化土地,改善農田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William McGoldrick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對于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可持續農業項目,下一步最重要的可能是繼續在中國不同省份試點再生農業舉措,通過與政府、企業和農業社區合作,通過分享科學、實地示范、打通采購渠道等方式,讓整個產業鏈都認識并重視土壤健康,讓農民對新的種植方式更有信心和動力。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亞太區董事總經理William McGoldrick 舒曉婷/攝)
健康的土壤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
《21世紀》: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之一聚焦“土壤的重要性”。請問,你如何看待土壤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確保糧食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作用?
William McGoldrick:健康的土壤是生命所依賴的,我們需要健康的土壤來種植食物,土壤也儲存著我們生命所需的水。同時,健康的土壤在儲存碳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大氣中吸收碳,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
《21世紀》:從技術和投資層面,你對實現健康土壤與應對氣候挑戰有何看法與建議?
William McGoldrick:健康土壤是農業可持續綠色發展的基礎,是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產量、夯實農業生產的基礎。我們需要確保種植了足夠的糧食來養活全世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了全球土壤退化。
因此,改變農作物的種植方式非常重要,其中一種路徑是采取保護性耕作。也就是說,在收獲作物后,你不需要清除所有剩余的殘留物,而是把它們留在地上。這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擾動,提升土壤生態系統活力,提高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利用效率。在保障作物豐產的同時,有效減排,促進土壤健康和農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高農業生產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簡化農事操作,增加農民收入。
氣候挑戰既是環境議題也是經濟議題
《21世紀》: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你如何看待全球氣候變化進程帶來的挑戰?
William McGoldrick: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境議題,同時也是經濟議題。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如何在創造就業機會持續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到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和減少碳排放?這需要探索商業上可行的解決方案。
《21世紀》:從全球范圍來看,亞太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有何意義?
William McGoldrick: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的重要引擎,是邁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對于全球十分重要。對于亞太地區而言,需要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可持續農林業以實現脫碳,從而創建一個安全的地球。
《21世紀》: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大自然保護協會積極踐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聚焦亞太地區,能否談談大自然保護協會在應對氣候挑戰、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采取的舉措?
William McGoldrick: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亞太地區開展工作已超30年,在中國超25年。我們有很多涉及植被恢復、水資源等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正在進行中。
在印度尼西亞,我們正在推進保護熱帶雨林的項目;在澳大利亞,我們和當地土著合作,旨在恢復傳統的火災管理,以幫助控制野火;在中國,我們與云南省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了滇金絲猴保護網絡,旨在保護好瀕危的滇金絲猴種群和其他物種的棲息地。
再生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1世紀》:除了氣候變化,可持續農業是大自然保護協會關注的另一重要領域。2018年,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啟動了以“再生農業”為核心的可持續農業項目。能否談談你對再生農業的理解,以及發展再生農業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William McGoldrick:我們依靠農業來獲取食物和營養。然而,當前的農業生產更多是一種“榨取”的方式,化學肥料的使用導致全球土壤健康程度的下降。
而再生農業的重點在于建立長期的土壤健康和營養。再生農業的核心是保護土壤,是一種基于土地可持續利用,以實現農業可自我再生為目標的系統性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再生農業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碳排放量;健康土壤同樣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例如提高作物的抗凍、抗旱、抗倒伏能力。
《21世紀》: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圍繞再生農業進行了哪些探索?
William McGoldrick:在中國,我們的重點是把科學應用到試點項目中,并提供證據基礎,讓政府、農民和企業有信心開展再生農業實踐。這些實踐包括在土壤中保持活根(覆蓋作物)、盡量減少耕作或干擾(保護性耕作或免耕)、增加作物生物多樣性(種植新作物或輪作),以及更有效地施肥等。
例如,2018年,大自然保護協會攜手中國農業大學、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企業在華北平原開展冬小麥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與推廣。項目利用經過改進的保護性耕作播種機、秸稈管理和養分、水分管理技術,提高示范區華北平原小麥-玉米兩熟區土壤健康、水資源和養分利用效率,在保證作物豐產、農民增收的同時,促進土壤健康和農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對提高該地區土壤健康、降低農田耗水、改善生態系統、提高農民收益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我們也通過作物輪作和其他最佳農田管理措施進行示范,尋找農業收入和保護土壤健康、減緩干旱地區土壤侵蝕退化的平衡點。同時,我們與當地政策制定者溝通,探索推動保護農田土壤健康更有效的措施和機制,保證當地社區經濟與農田生態的可持續協同發展。
當前,再生農業實踐還處于早期階段,但結果非常鼓舞人心。我們希望農民和政府能夠將其推廣到更大的范圍。
《21世紀》:展望未來,大自然保護協會圍繞促進再生農業和糧食體系轉型有何規劃?
William McGoldrick:對于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可持續農業項目,我認為下一步最重要的可能是繼續在中國不同省份試點再生農業舉措,通過與政府、企業和農業社區合作,通過分享科學、打通采購渠道等方式,讓農民對新的種植方式更有信心和經濟動力。
就促進再生農業而言,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作用更多是分享信息、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再生農業發展規模能否擴大取決于政府、企業和農民能否形成合力去推進。
關鍵詞:
標簽閱讀
-
全球快播:專訪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董事總經理William McGo...
2023-07-05 -
環球熱消息:鄂股動態丨與前雇員對簿公堂,菲利華一審獲超2億...
2023-07-05 -
怎樣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好_世界觀焦點
2023-07-05 -
綏化學院女生宿舍疑闖入3名陌生男子 警方:違規進校人員僅有1人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收到律師函怎么辦?信用卡可以支付醫藥費嗎?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報送金融數據庫影響出行嗎?信用卡附屬卡和主卡有...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被起訴信用卡詐騙怎么辦?信用卡安全碼泄露了怎么辦?
2023-07-05 -
每日視點!瓴岳科技Smart Chat智能客服平臺榮獲“2023數字金...
2023-07-05 -
當前要聞:軟件公司暴露人類基因數據被罰
2023-07-05 -
【天天熱聞】美團在寧波成立三快科技公司
2023-07-05 -
專訪社科院張明:建議采用一攬子政策化解地方債風險 世界獨家
2023-07-05 -
多方申請利拉魯肽相關專利 利拉魯肽商標已被搶注 首個國產...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找人協商去哪個部門?信用卡按時還款會產生手續費嗎?
2023-07-05 -
【環球報資訊】比亞迪在成都成立方程豹銷售公司
2023-07-05 -
時隔26年,因為這條河,濟南重新“通江達海”_天天熱議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m1m2m3是多少天?信用卡領用協議內容變更是什么意思?
2023-07-05 -
信用卡逾期民事訴訟會怎么判?信用卡積分可以轉給別人嗎?
2023-07-05 -
世界速看:魏吉娜和皮納斯是什么_魏吉娜
2023-07-05 -
失業證有什么用?失業證怎么辦理?
2023-07-05 -
長沙聯通保障中非經貿博覽會網絡暢通|環球快播報
2023-07-05